新聞稿

花蓮部大課程「Tminun da!傳統地機織作及圖紋分析基礎班 」 創造友善學習織布環境

發佈時間:2024-06-26 / / 最後更新日期:2024-06-26

發佈單位: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臺灣原住民族織布文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為能保存及延續其織布文化知識,花蓮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於今年5月至6月間與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竹麻屋合作,並由兩位太魯閣青年─Peydang Siyu朱豪傑及Tadaw Masaw李遠哲開設「Tminun da!傳統地機織作及圖紋分析基礎班」,企以連結原民織青網絡,建置友善學織平台,創造織作日常化,並將織布「記憶」延續外,亦透過課程的學習,由身體實際經驗織布技藝中的文化知識。
  課程共15名學員,其族群別有太魯閣、泰雅族、阿美族、撒奇萊雅等,亦有少數2-3位閩客族群;年齡則跨度不同世代,介於20至70歲之間;在性別方面,其中1名為男性學員。每位學員帶著各自的lnglungan「織意」前來學習技藝,如透過織布的學習更加認識自己、磨練身心,以及期待重新牽起織布與自己的關係,甚至課堂中唯一一位男性學員,跳脫太魯閣族的傳統框架下,最終讓長輩同意習織並承得Ubung(織箱)與織具,並企盼在家延續織布的愛與溫度。另外,一名客家學員則是藉由學習太魯閣族的織布技藝,企圖從中尋得與客家織布文化的連結,並期待能夠為女兒織上嫁妝。再來是一位不辭辛勞地遠從北部前來花蓮學織的學員,只因太魯閣族文化令她深深著迷,並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究太魯閣族的文化知識。在與各位學員交流織布的心意與目的之後,我們珍視成為織伴的緣分,串起彼此的織意,共同立下習織的目標,創造友善學習織布的環境。

  本次課程內容的規劃,織布的工序與技藝固然是課程規劃的重點,但在織布之前,先從概述泛文面族群及太魯閣族的織布文化,使學員對其認知有基礎的認識後,再介紹太魯閣族常見的織品紋樣,及其對應技法進行解說與分析。針對圖文解析的部分,本次除了以方格紙進行織紋組織分析外,更透過EXCEL軟體運用及輔助,將組織圖像化,並提高設計紋樣的準確性。最後,課程中共完成2條布疋;第1條布疋由學員分組進行,布面設計以數個色塊進行排列,並共織成1條qabang(棉被),並期待以共織、拼貼而成的qabang,從中瞭解太魯閣族織qabang的文化意義;第2條布疋則由課堂習得之紋樣進行設計,嘗試在太魯閣族紋樣設計的範疇下,織出屬於自己生命與故事的布疋。
  在課程的尾聲安排的成果展示及分享會之前,由講師及助理帶領各位學員進行祭告儀式,感謝祖先於課堂間的庇佑,織靈的陪伴與引導,同時在友善的學織環境下,包容不同的族群、性別,讓學員皆有所獲。 講師Peydang Siyu 指出:「織布不單是技術的延續,更是承載著記憶、情感與知識的路徑,而織箱(具)也不單純是個工具,它屬於身體的一部分,更是有靈性的個體。因此,當織布與身體共作時,感受其中織路,並使織布與生活日常結合,終有一天能織出屬於自己的路。」

  Peydang講師看見學員們習織的動力與決心,除了既定的課程外,在平日擠出空閒時間織作,也感受互助共好的協作關係,期待以系統性規劃織布文化知識課程,以充實織布的技藝與知識,更有助於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建置工作。
  兼任部落大學執行秘書徐采瑤表示,課程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指標四優質教育、指標十減少不平等,以及指標十一永續城鄉。課程中得以看見學員講師對於織布的深厚情感,學員們下課後仍然留戀不捨的織下去,彼此間也經常共同討論圖紋,課程不僅是在教授技藝,更是在傳承織布工藝中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課堂中可以看見學員來自不同族群、性別或年齡,部落大學也期待創造一個織布友善的環境,持續地支持並推廣這樣的課程,期望能夠系統性地規劃織布文化知識,豐富原住民族的織布技藝與知識體系,讓更多人能夠參與這項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