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政府於8月19日至11月19日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舉辦「原住民族黑膠唱片展」,從田調資料、協調聯繫、透過貓貍文化工作室及離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合作,縣府籌備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找尋出花蓮早期珍貴黑膠唱片,再透過專業技術與設備辦理策展,讓原住民族傳統歌謠復原重新呈現給大眾,回味當時流行音樂黑膠唱片迷人風采。
文化館室內展區陳設有專業設備收聽區,所展出Tascam MDCD18 MK III,也是現場唯一數位機器,因早期的類比機器無法選取音樂聆聽,以技術將母帶轉成數位檔案重製索引ID,提供選曲功能讓民眾自由聆聽。同時也展示Sony TC835,是早期亞洲盛行的匣式撥放器,特別提供大家收聽及操作,而Akai1730Dss為這次展出扮演最重要角色之一,當年鈴鈴唱片洪傳興先生就是用三輪車載著這一台錄音機跑遍各部落收錄當地歌謠,意義非凡。 Tandberg TCD320為挪威製卡式帶機,是一部可錄可放的機器,提供戴著耳機聆聽,就彷彿像是回到當時錄音時的場景。
為了讓大眾更深瞭解當時流行音樂時代背景,展覽期間特別辦理四場次系列講座,邀請到主講人徐睿楷(Eric Scheihagen)老師,不僅為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專長領域為台灣流行音樂史、西洋流行音樂史,更廣泛收集台灣流行音樂相關資料,特別收藏台灣原住民創作歌謠,包括許多原住民族黑膠唱片,除了華語歌,還研究台語歌、客語歌和原住民族音樂,堪稱「台灣音樂的考古學者」,講座時間特別邀請分享這些歌曲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解讀歌曲歌詞和旋律,帶領民眾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故事和情感。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藝術文化科徐采瑤科長表示:本次展覽自八月份起,每月辦理一場次講座,第二場次時間為9月16日,特別邀請到徐睿楷老師以豐富經驗分享1960年代中期花蓮傳唱歌謠,而當時鈴鈴唱片所發行的原住民歌謠唱片,體現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寶貴資產及其在音樂領域的重要性,該時期的原住民歌謠唱片錄製,更是臺灣流行音樂發展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當時原住民族歌謠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