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祭典

花蓮蘊藏著阿美族、布農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原住民族豐富的文化。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不僅充滿濃厚的族群特色,也是各部落全年度最重要的祭典。族人們透過各種傳統祭典和歌唱舞蹈儀式,感謝祖靈一年來的庇護,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穀物豐收。

阿美族

豐年祭

每年的七月中旬至九月初舉辦,是阿美族的過年,是為了
慶祝及感謝祖靈的庇祐。各村皆有自發性的豐年祭,
時間由一天至七天不等。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
第一天禁止女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子必須
全部參加,並由歌聲作為結束。

捕魚祭

居住在海邊的阿美族人會下海捕魚,沿溪居住者則在河中捕抓,在下水捕魚之前,必須先用酒、肉和麻糬到海邊祭神,祈求神明的佑助,能夠有好的收成。捕魚祭大約在六月至八月間舉辦,代表年度的終止。傳統上以毒籐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

海祭

傳統阿美族與噶瑪蘭族特有祭典,主要祈求海上漁獲豐收、祭典平安舉行。

參考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http://www.tacp.gov.tw/

太魯閣族

祖靈祭

每年七月小米收割後舉辦,是太魯閣族
的重要祭典。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
當日天未亮時,全社男子均抵祭場,
每人手持插有黏糕、豬肉之竹棒,
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祭典完畢
,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且
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
,表示與祖靈分
離。

感恩祭

傳統上太魯閣族人播種及收割前,祭司得先去野外樹叢裡四天準備祭神的工作。獻祭時間是在半夜月亮剛出來的時候,進行為期一天的祭神儀式。

參考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http://www.tacp.gov.tw/

布農族

射耳祭

於每年四月底、月缺時舉行,以射鹿耳
這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
獵的豐碩,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
運亨通,射耳祭只限男子參加。

嬰兒節

每年六月的月圓時期,會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儀式,期望孩子們能像項鍊般耀眼。當天也會宴請親友,告知族人新生兒的布農名字,接受眾人的慶賀與祝福。後來,有些部落會融入西方教會日程,約每年的六月由教會決定日期。當天中午舉行餐會,晚上時全村婦女將新生兒抱至教會,由村人猜測小孩的名字,答對者會獲得該家父母的禮物。

參考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http://www.tacp.gov.tw/

賽德克族

播種祭

約每年二月至三月間舉行,由部落意見領袖協
同長老,一行人齊赴主祭司的家中咨詢播種
事宜,擇定時日後同一區域所有部落同時
舉行,全體族人需參與其盛。

祈雨祭

祈雨祭非固定性的祭儀,只有當遭逢久旱不雨的災情時,賽德克族人才會舉行祈雨祭。賽德克族人會選擇部落附近的溪流舉行祈雨祭,並由主祭司選定哪一區域的溪流段舉行祭儀。

狩獵祭

約於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舉行,大約落在收穫祭後的一個月內相繼舉辦,狩獵祭常以單一部落或聯合數個鄰近部落一同進行。狩獵祭當天,其獵獲物由部落的每一位族人共同分享,以每戶的人口數做為均分的依據。

參考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http://www.tacp.gov.tw/

撒奇萊雅族

巴拉瑪火神祭

不同於傳統豐年祭,這是一場撒奇萊雅子裔對祖先的追思祭典。祭典於日落後進行,撒奇萊雅族第一次恢復原有的身份,與百餘年來魂縈夢繫的先祖們相見。祈福儀式後,也為火神與火神太的花棺進行火葬儀式,希望祂們的靈魂能與族人共同浴火重生。因撒奇萊雅族堅信,族人因火而亡,也因火而生。每年10月,「火神祭」都會在撒奇萊雅祭祀廣場舉行,祭典在太陽下山後,依照序曲、迎曲、祭曲、火曲、終曲五道程式及七道法禮進行。「火神祭」是撒奇萊雅傳承文化的方式,藉由祭典告慰逝去的靈魂,同時也告訴年輕人部落曾被滅族的歷史,要他們記得身上流著的是祖先辛苦保存的血脈。

參考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http://www.tacp.gov.tw/

噶瑪蘭族

海祭

約每年三、四月春夏之交舉行,噶瑪蘭男子
會擇定吉日,一起聚集海邊舉行海饗。早
晨,族中長老在海邊行過祭拜祖靈後,
年輕男人便出海捕魚。近午時,捕魚
的人回岸,年長者在岸上迎接他
們。接著就地烹煮鮮魚和野菜
煮食,也會把捕來的魚送回
村裡,供其他未能參加
的族人分享,活動持
續兩三天。

歲末祭祖

Palilin歲末祭祖通常以一個家為單位舉行,而祭祀的對象則以家中戶長(有男有女)死去的父方、母方親戚為主。在這過年全家團圓熱鬧之際,請祖先們喝酒與共餐,彷彿如祂們還在世般團聚一起,並祈求祂們能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Palilin的意義也就是在此:敬祖、祭祖,求平安。

參考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http://www.tacp.gov.tw/

TOP